张宏江:人工智能如何帮人类进入科研新范式?******
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人工智能能够如何帮助我们进入科研的新范式?”
这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12月9日在2022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的主题论坛“人工智能引领韧性治理与未来科技”中,抛出的一个问题。
2022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承办,中国新闻网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术机构支持。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在2022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的主题论坛“人工智能引领韧性治理与未来科技”上发言。主办方供图张宏江认为,回顾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的科学发现范式。
“几千年前,人类就通过观察、实验来描述自然现象。比如‘日心说’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对整个宇宙。随着科学的发展,四五百年前,理论模型范式出现。人们通过对某一现象的观察总结出理论,从而指导新的科学研究。五六十年前,尤其当大型计算机出现后,面临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天气预报、地震模拟,人们无法再用简单的物理公式、简单的方程构建完整的模拟系统研究理论,人们引入了计算范式,用计算来模拟的方式做科学研究。到二十年前,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科研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可以进一步驱动物理模型。”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科研范式。”张宏江说,人工智能经过多年发展,尤其过去15年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给科学研究推出一个新的范式。“这个范式是AI驱动的范式。实际是用深度学习的算法,直接从数据中建立新的模型,其背后是数据、模型、算法和算力。”
张宏江指出,深度学习在革命性地推动了语言、图像和视频处理、识别和应用之后,正在迅速地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就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自动化+深度学习”。
他说,“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黄金期,新的设计范式,都可以借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赋能。”
张宏江坦言,未来十年蕴含着科学发展与产业创新机会,包括数据、模型、算法、算力,其核心是背后的跨学科人才。(完)
郑州机场快速保障医疗急救包机 多方合力完成生命接力****** 中新网郑州1月11日电 (杨大勇 李超庆)记者11日从河南机场集团获悉,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包机在郑州机场安全着陆后,经过多个保障单位的共同努力,患者被快速转运到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今年1月份以来,郑州机场的日均航班量保持在500架次左右,平均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10日,郑州机场运营指挥中心接到一项急救飞行保障任务,一名病人因病情危重,需飞往郑州机场,并转运至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11日早晨,在得知该急救航班将比原计划提前到达郑州机场的通知后,郑州机场提前启动了此次专项运输保障任务,郑州机场各保障单位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等待航班落地。 当日的郑州天气阴冷,而且有雾,郑州机场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将地方医院的急救车辆引导至停机坪位置。来自郑州机场急救中心、地方医院等单位的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在寒风冬雾中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航空医疗救援飞机入位后,郑州机场工作人员与救援飞机的机组、病人家属以及中国航空救援团队进行了充分沟通,随后在客梯上快速安装担架移动装置,多名医务人员将病患慢慢平稳地从舱门口滑行到地面,立即将病患抬放到地方医院的救护车上,第一时间运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快速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